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 | 
    
    
     序号  | 
     论文名称  | 
     作者(*)  | 
     发表年月  | 
     发表刊物  | 
    
    
     1  | 
 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英美诗歌瘟疫书写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21-04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动态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2  | 
     中国学习者英语不及物动词加工的眼动研究  | 
     朱秀杰  | 
     2021-0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3  | 
     奥劳达·埃奎亚诺《生平自述》中的海洋与自由  | 
     张陟  | 
     2021-0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 | 
    
    
     4  | 
     末松谦澄《源氏物语》英译中的“皇”与“国”  | 
     张楠  | 
     2021-0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 | 
    
    
     5  | 
     《浮士德》在我国的译介考辨(1903-2019)  | 
     陈巍  | 
     2020-07  | 
     中国翻译  | 
    
    
     6  | 
     《白鲸》与麦尔维尔的“太平洋帝国”想象  | 
     段波  | 
     2020-02  | 
     外国文学研究  | 
    
    
     7  | 
     “我是一只被感染的公羊”——《威尼斯商人》中的毒药、外来移民与政治有机体  | 
     陶久胜  | 
     2020-02  | 
     国外文学  | 
    
    
     8  | 
     陈训正与近代宁波教育  | 
     徐赛颖  | 
     2020-06  | 
     浙江社会科学  | 
    
    
     9  | 
     “厚重翻译”观照下的亨克英译《传习录》探析  | 
     徐赛颖  | 
     2020-05  | 
     浙江大学学报.人文社会科学版  | 
    
    
     10  | 
     “给予”事件的概念结构和英汉语双宾构式的差异  | 
     张立飞  | 
     2020-09  | 
     外国语  | 
    
    
     11  | 
     The interplay between language form and concept during language switching: A behavioral investigation  | 
     吴燕京  | 
     2020-05  | 
     Frontier in Psychology  | 
    
    
     12  | 
     Bilingualism and aging: A focused neuroscientific review.  | 
     吴燕京  | 
     2020-03  | 
    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 | 
    
    
     13  | 
     Language contexts modulate instant empathic responses to others’ pain. Psychophysiology  | 
     吴燕京  | 
     2020-03  | 
     Psychophysiology  | 
    
    
     14  | 
     A Cosmopoplitan View of the Relevance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Twentueth Century: A Review of Galin Tihanov's The Birth and Death ofLiterary Theory: Regimes of Relevance in Russian and Beyond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20-12  | 
    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 | 
    
    
     15  | 
     库柏海洋小说的历史维度与他的唯物史观  | 
     段波  | 
     2019-12  | 
    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 | 
    
    
     16  | 
     Chinese university faculty's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choice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 | 
     雷军  | 
     2019-12  | 
     IBERICA  | 
    
    
     17  | 
     媒介视阈中的译介与接受——论“报人”郑振铎的拜伦构建  | 
     屠国元  | 
     2019-03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18  | 
     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语义加工与动词具身相对性关系实证研究  | 
     林立红  | 
     2019-0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9  | 
     陈荣捷《传习录》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  | 
     辛红娟  | 
     2019-06  | 
     《国际汉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20  | 
     “英国大瘟疫时期的外来商品焦虑:《狐狸》的经济病理学”  | 
     陶久胜  | 
     2019-04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21  | 
     “被X”雪克隆的言知分化与构式压制  | 
     王雅刚  | 
     2019-03  | 
     《外国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22  | 
     面向科研发表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:回顾与启示  | 
     雷军  | 
     2019-10  | 
     《外语界》  | 
    
    
     23  | 
     Neoliberal ideologie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’s requirements and rewards schemes doctoral publication  | 
     雷军  | 
     2019-09  | 
    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 | 
    
    
     24  | 
     Symmetries of bilingual language switch costs in conflicting versus non-conflicting contexts  | 
     吴燕京  | 
     2019-06  | 
     Bilingualism: Language and Cognition  | 
    
    
     25  | 
     Near-infrared spectroscopy reveals neural perception of vocal emotions in human neonates  | 
     吴燕京  | 
     2019-03  | 
     Human Brain Mapping  | 
    
    
     26  | 
     Negoti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Chinese-English diplomatic interpreting:Explicitation of modality as a case in point  | 
     符荣波  | 
     2019-03  | 
     Interpreting  | 
    
    
     27  | 
     英语分离疑问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及其论元量化特征研究  | 
     杨成虎  | 
     2018-09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28  | 
     英汉时间词特质及其语言蕴含共性  | 
     罗思明  | 
     2018-09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29  | 
     Halliday 意义上隐喻式关系小句的意象图式基础  | 
     赵莉  | 
     2018-07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30  | 
     杨绛翻译观的中庸义理解读  | 
     辛红娟、郭薇(无郭老师)  | 
     2018-07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31  | 
     浙江翻译传统及其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 | 
     贺爱军  | 
     2018-03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32  | 
     “The Mercantile Greatness" and " Invaluable Constitution": The Targets of Thomas Caralyle's Cultural Criticism “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8-09  | 
    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 | 
    
    
     33  | 
     Translating like a conduit? A sociosemiotic analysis of shifts in modality in Chinese government 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 | 
     符荣波  | 
     2018-03  | 
     Semiotica  | 
    
    
     34  | 
     Metadiscourse and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  | 
     符荣波  | 
     2018-03  | 
     Babel  | 
    
    
     35  | 
     译者人格与择译之本——以翻译家苏曼殊与诗人拜伦的翻译姻缘为例  | 
     廖晶  | 
     2018-07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36  | 
     杨宪益诗歌翻译的中庸之道  | 
     辛红娟  | 
     2018-05  | 
   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.社会科学版  | 
    
    
     37  | 
     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理解实证研究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17-1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38  | 
     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----民国初年留学生胡适翻译拜伦《哀希腊》的报国思想研究  | 
     屠国元  | 
     2017-11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39  | 
     语义韵研究的理论增长点——构式语法视角  | 
     王雅刚  | 
     2017-1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40  | 
     Working mem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: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   | 
     苗丽霞  | 
     2017-10  | 
     System  | 
    
    
     41  | 
     “Language is the Garment of Thought”:The Radical Art of Sartor Resartus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7-09  | 
    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         | 
    
    
     42  | 
     应用翻译学的学科开拓与学术创新  | 
     贺爱军  | 
     2017-07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43  | 
     基于BNC语料库的小句级阶上概念语法隐喻研究  | 
     赵 莉  | 
     2017-07  | 
     《解放军老王论坛
学报》  | 
    
    
     44  | 
     语法隐喻一致式的认知特征与阐释  | 
     丛迎旭  | 
     2017-07  | 
     《中国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45  | 
     对新现象学“当下”原则的考察  | 
     冯 芳  | 
     2017-07  | 
     《浙江学刊》  | 
    
    
     46  | 
     从陆地到海洋:库柏小说中的“边疆”及其国家意识的演变  | 
     段  波  | 
     2017-06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47  | 
     “地球中空说”、南极探险与想象美国的三种方式  | 
     张  陟  | 
     2017-05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 | 
    
    
     48  | 
     构式化中的识解干预  | 
     王雅刚  | 
     2017-05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49  | 
     合作原则下商务书信“写读”交互的概念合成过程  | 
     李昌标  | 
     2017-05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50  | 
     陌生女人与陌生爱情母题的侨易  | 
     张 芸  | 
     2017-04  | 
     《山东社会科学》    | 
    
    
     51  | 
     飞鸿雪泥译一生——杨宪益诗歌翻译与创作  | 
     辛红娟  | 
     2017-03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52  | 
     中国典籍谁来译?  | 
     辛红娟  | 
     2017-02  | 
     《光明日报(理论版)》  | 
    
    
     53  | 
     Multilingual Corpora and Multilingual Corpus Analysis  | 
     符荣波  | 
     2017-01  | 
    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 | 
    
    
     54  | 
     儒家思想对卡莱尔的影响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6-1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55  | 
     传承·发展·创新——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体系构建之思考  | 
     屠国元  | 
     2016-11  | 
     《中国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56  | 
     英汉语重音的音系差异  | 
     许希明  | 
     2016-09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57  | 
     汉英篇章结构的时空性差异——基于对汉语话题链的回指及其英译的分析  | 
     何清强  | 
     2016-09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58  | 
     翻译研究的综合路径:从文化翻译研究到社会话语分析  | 
     廖 晶  | 
     2016-09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59  | 
     翻译对等的原型范畴理论识解  | 
     贺爱军  | 
     2016-09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60  | 
     敦煌学翻译:一个亟待解决的短板  | 
     辛红娟  | 
     2016-08  | 
     《光明日报(理论版)》  | 
    
    
     61  | 
     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——英汉名动关系多视角探析  | 
     何清强  | 
     2016-08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62  | 
     作为主观性标记的“给”——兼论句法标记说的不足  | 
     黄  蓓  | 
     2016-07  | 
     《语言科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63  | 
     “诗意地栖居”的文化侨易与媒介现象分析  | 
     张  芸  | 
     2016-04  | 
     《同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 | 
    
    
     64  | 
     Comparing modal patterns in Chinese-English interpreted and translated discourse in diplomatic setting: A systemic functional approach  | 
     符荣波  | 
     2016-03  | 
     Babel  | 
    
    
     65  | 
     毛姆在中国的译介溯源与研究潜势  | 
     辛红娟  | 
     2016-01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66  | 
     对话与反思:《朋友》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艺术呈现  | 
     芮渝萍  | 
     2015-1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67  | 
     得体译文的“信”“达”辩证  | 
     杨成虎  | 
     2015-11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68  | 
     译无定法,意义为重  | 
     刘继华  | 
     2015-11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69  | 
     《心理、大脑和叙事》评介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15-1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70  | 
     创而有度:论商务联络译员的主体性与伦理意识  | 
     项 霞  | 
     2015-09  | 
     《外国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71  | 
     《蓝登传》与斯末莱特的不列颠帝国想象  | 
     张 陟  | 
     2015-08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 | 
    
    
     72  | 
     论温迪华瑟斯廷喜剧的忧伤情调  | 
     贺安芳  | 
     2015-08  | 
     《戏剧:中央戏剧学院学报》  | 
    
    
     73  | 
     从激进到保守:卡莱尔工作伦理观探微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5-08  | 
    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74  | 
     从自我监控视角看英语口语第三人称代词主/宾格错误  | 
     周  岚  | 
     2015-08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75  | 
     英汉“N时-ly/-的”结构化及其句法特征考察  | 
     罗思明  | 
     2015-07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76  | 
     作为救亡符号的拜伦《哀希腊》:清末民初的政治化阐释、接受与影响  | 
     屠国元  | 
     2015-07  | 
     《文艺争鸣》  | 
    
    
     77  | 
     译者的再创作态度  | 
     屠国元  | 
     2015-06  | 
     《求索》  | 
    
    
     78  | 
     晚清至五四的译者形象变迁及其缘由探源  | 
     贺爱军  | 
     2015-05  | 
     《外国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79  | 
     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:应用与实证        | 
     丛迎旭  | 
     2015-05  | 
     《外国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80  | 
     重审海德格尔的“生命哲学阶段”及其跨越  | 
     冯 芳  | 
     2015-05  | 
     《浙江学刊》  | 
    
    
     81  | 
     文学中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:伊安·坎贝尔教授访谈录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5-04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82  | 
     中国学习者英语多义词语义知识的使用和发展  | 
     苗丽霞  | 
     2015-04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83  | 
    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译者主体性——近代翻译家马君武个案研究  | 
     屠国元  | 
     2015-03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84  | 
    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艺术思维  | 
     屠国元  | 
     2015-03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85  | 
     背景信息与隐喻视译质量——基于英译汉视译结果的研究    | 
     项 霞  | 
     2015-02  | 
    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86  | 
     概念合成的多域性与谢默斯.希尼叙事诗的合成度----以希尼的四首诗为例  | 
     李昌标  | 
     2015-01  | 
    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87  | 
     不对称关系与词法推导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14-11  | 
     《外国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88  | 
     英语口语he/she错误产出研究:注意的作用  | 
     周  岚  | 
     2014-11  | 
     《浙江大学学报.(社科版)》  | 
    
    
     89  | 
     语码转换人际意义建构的社会认知模型  | 
     赵  莉  | 
     2014-10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90  | 
     德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启示    | 
     蔡玳燕    | 
     2014-06  | 
     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.管理科学》    | 
    
    
     91  | 
     The impact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ing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: An empirical study of English-Chinese sight translation    | 
     项 霞  | 
     2014-06  | 
    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*  | 
    
    
     92  | 
     英语时制中的时间关系及其语篇功能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14-05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93  | 
     《本草纲目》‘酉邑’字音义商兑  | 
     杨成虎  | 
     2014-03  | 
     《中国语文》  | 
    
    
     94  | 
     时代马赛克中早期现代主义浮影的百年回眸——评让-米歇尔·拉巴泰的《1913年:现代主义的摇篮》  | 
     杨成虎  | 
     2014-0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95  | 
     声音、价值与诗歌表演:玛乔瑞·帕洛夫诗学新论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3-1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96  | 
   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局面和生命力  | 
     徐  燕  | 
     2013-1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97  | 
     中国学生ETPSP误用现象及其与英语学习水平的关系    | 
     周  岚    | 
     2013-12  | 
     《应用心理学》    | 
    
    
     98  | 
     汉语声调支点节奏与英语重音支点节奏  | 
     许希明  | 
     2013-10  | 
     《解放军老王论坛
学报》  | 
    
    
     99  | 
     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思考  | 
     牛新生  | 
     2013-09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0  | 
    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模式研究  | 
     范  琳  | 
     2013-08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1  | 
     汉一英一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研究——基于刺激反应设置影响的研究  | 
     范  琳  | 
     2013-06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2  | 
     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模式研究  | 
     范  琳  | 
     2013-06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3  | 
     工作记忆容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主题推理加工影响的研究  | 
     范  琳  | 
     2013-06  | 
     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4  | 
     Processing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sight translation: An empirical-experimental research  | 
     项 霞  | 
     2013-06  | 
     Babel  | 
    
    
     105  | 
     比较文学的文本细读与实证研究        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3-04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6  | 
     《哈瓦那的学术谈话与华莱士•史蒂文斯的诗人观》  | 
     程  文  | 
     2013-04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7  | 
     论近代日本人的生死观——以《我是猫》中的死亡描写为事例    | 
     李广志  | 
     2013-04  | 
     《日语学习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8  | 
    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 | 
     王文斌  | 
     2013-03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09  | 
     《大海啊,大海》:解构与反解构中的“第三条路”  | 
     段汉武  | 
     2013-03  | 
    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10  | 
     如何存在?——论约翰·福尔斯对存在的领悟与刻画    | 
      潘家云  | 
     2013-03  | 
       《外国文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11  | 
     基于语义变化的概念语法隐喻模式与类型  | 
     丛迎旭 王红阳  | 
     2013-02  | 
       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12  | 
     ‘大海’与‘孤岛’——《蹈海骑手》中的代际冲突  | 
     张  陟  | 
     2012-11  | 
     《戏剧:中央戏剧学院学报》  | 
    
    
     113  | 
     《递归心理:语言起源、思维与文明》介绍  | 
     林立红  | 
     2012-07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14  | 
     右脑语言功能研究的进展  | 
     范  琳  | 
     2012-07  | 
     《当代语言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15  | 
     Advances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 | 
     赵  莉  | 
     2012-04  | 
     Cognitive Linguistics   | 
    
    
     116  | 
     论加拿大新历史小说  | 
     赵  伐  | 
     2012-03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 | 
    
    
     117  | 
     I. A. Richards and Wu Mi: Basic English , Vernacular Chinese and Chung Yung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2-03  | 
     Cambridge Quarterly    | 
    
    
     118  | 
     信息结构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的实证研究    | 
     王红阳  | 
     2011-11  | 
     《中国外语》    | 
    
    
     119  | 
     There be存在句习得中的定指效应研究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11-09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第43卷第5期  | 
    
    
     120  | 
     英语次重音的解读  | 
     许希明  | 
     2011-08  | 
    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21  | 
     隐喻的理解与表达:基于英译汉视译过程的实证研究  | 
     项  霞  | 
     2011-05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第43卷第3期  | 
    
    
     122  | 
     中国“十一五”期间英国小说研究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11-0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23  | 
     论口译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: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──以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的古训口译为例  | 
     谌莉文  | 
     2010-11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124  | 
     大学生多义词词义知识发展考察  | 
     苗丽霞  | 
     2010-10  | 
     《外语界》  | 
    
    
     125  | 
     英汉结果构式R_(AP)制约的语料库与类型学研究  | 
     罗思明  | 
     2010-07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26  | 
     “语言是现实的大敌”——论康拉德的语言观与现实观  | 
     王松林  | 
     2009-1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27  | 
     TEM4阅读能力构成成份研究  | 
     孔 文  | 
     2009-09  | 
       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28  | 
     英汉作格动词语义、句法及其界面比较  | 
     王文斌  | 
     2009-05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第41卷第3期  | 
    
    
     129  | 
     论汉英形状量词“一物多量”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  | 
     王文斌  | 
     2009-03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0  | 
     英语叙事语篇因果连贯对中国学生实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  | 
     范 琳  | 
     2009-02  | 
     《外语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1  | 
     “窥”“破”愚妄:福尔斯作品中的妄想狂特征及评析  | 
     潘家云  | 
     2009-02  | 
      《国外文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2  | 
     "太多的理性是赤裸裸的疯狂"《收藏家》中克莱格的伪理性剖析         藏家》中克莱格的伪理性剖析,  | 
     潘家云  | 
     2009-02  | 
      《当代外国文学》   | 
    
    
     133  | 
     二语习得中的动词形态多选现象研究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09-01  | 
     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》(语言文字学)  | 
    
    
     134  | 
     翻译话语的演变与重铸  | 
     贺爱军  | 
     2008-1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5  | 
     二语习得中的光秃动词  | 
     林立红  | 
     2008-09  | 
     《外国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6  | 
     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弱化与强化  | 
     刘继华  | 
     2008-09  | 
     《中国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7  | 
     轻动词结构形式及其语义体转变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08-08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8  | 
     汉英“一量多物”现象的认知分析  | 
     王文斌  | 
     2008-07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39  | 
     《词汇化与语言演变》简介  | 
     罗思明  | 
     2008-07  | 
     《当代语言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0  | 
     英语叙事语篇标题启动条件对中国学生即时主题推理影响的研究  | 
     范  琳  | 
     2008-07  | 
     《外语学刊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1  | 
     Red China, Red Translation  | 
     贺爱军  | 
     2008-06  | 
      Babel   | 
    
    
     142  | 
     论日本人对日语非母语学习者讲话的评价意识  | 
     杨建华  | 
     2008-06  | 
     《外语学刊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3  | 
     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使用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  | 
     孔文  | 
     2008-05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4  | 
     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  | 
     牛新生  | 
     2008-05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5  | 
     翻译中的语篇功能对等研究  | 
     王红阳  | 
     2008-05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6  | 
     《核心句法》简介  | 
     于善志  | 
     2008-04  | 
     《当代语言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7  | 
     语用和语篇:探索衔接的关联理论方法  | 
     唐  韧  | 
     2008-03  | 
     《中国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8  | 
     信用证翻译常见错误评析  | 
     陈建平  | 
     2008-01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149  | 
     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记忆策略训练研究  | 
     范  琳  | 
     2008-0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0  | 
     认知发展: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  | 
     芮渝萍  | 
     2007-12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1  | 
     论国内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  | 
     段汉武  | 
     2007-1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2  | 
     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  | 
     罗思明  | 
     2007-11  | 
     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3  | 
     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  | 
     王红阳  | 
     2007-11  | 
     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4  | 
     Dynam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 | 
     赵  伐  | 
     2007-07  | 
      Canadian Literature: A Quarterly of Criticism and Review   | 
    
    
     155  | 
     卡明斯诗歌“1(a”的多模态功能解读  | 
     王红阳  | 
     2007-05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6  | 
     英汉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  | 
     王红阳  | 
     2007-05  | 
    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7  | 
     发展中的语言行为测试——国外研究综述  | 
     孔  文  | 
     2007-05  | 
      《现代外语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8  | 
     美与恶的辩证法:重读三岛由纪夫《金阁寺》  | 
     郭  勇  | 
     2007-04  | 
    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  | 
    
    
     159  | 
     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——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    | 
     牛新生  | 
     2007-03  | 
     《中国翻译》  | 
    
    
     160  | 
     英汉“缓步”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 | 
     罗思明  | 
     2007-02  | 
     《外语研究》  | 
    
    
     161  | 
     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  | 
     王文斌  | 
     2007-02  | 
     《外语学刊》  | 
    
    
     162  | 
     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  | 
     王文斌  | 
     2007-01  | 
     《外语教学》  | 
    
    
     163  | 
     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  | 
     王文斌  | 
     2006-06  | 
     《外国语》  |